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肺癌围手术期治疗降低复发转移率 “心”系血管,“脉”向健康 “限高”需双管齐下 更要关注心肾指标
第11版:康健园 2024-05-27

“限高”需双管齐下 更要关注心肾指标

高血压对大众来说非常熟悉,人们对高血压的防控持续开展了几十年,但是每年仍有一些认知偏差和诊疗动向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

认知盲区亟待扫盲

不少高血压患者在早期感觉不到异常,而且普遍认为“没感觉就是没病没必要检查”。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不能“靠感觉”,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指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粗率高达27.9%,预计患病人数已达2.45亿。但只有46.9%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且实际血压得到控制的只占15.3%。

高血压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然而,我国高血压的认知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不足,实现有效控制高血压,做好规范“限高”并预防并发症任重道远。一般而言,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血压≥140/90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都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降压不佳累及心肾

“健康中国2030”提出,“我国高血压控制率要达到50%以上”,很显然,现实与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者和潜在高危人群,提升大众对高血压疾病危害的认知,加强对于重要靶器官心肾的综合管理,强化早筛早诊的意识,刻不容缓。

随着血压水平升高,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重度高血压患者的终末期肾病发生率可达到正常血压者的11倍以上。高血压对肾功能的危害不容小觑,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加重。高血压患者夜尿增多、出现蛋白尿等情况,其根本原因是高血压对肾功能的损害。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李航教授强调,高血压患者尤其高血压病程长、高龄或者合并糖尿病时,应定期检查尿白蛋白排泄量,如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等,检查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做好早期的筛查和干预。

由于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间密切的因果关系,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危险因素。其中,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等并发症也不可忽视。

血压心率要双管齐下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率增快,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血压的进一步升高,直接损伤动脉、心脏及其他靶器官。王继光教授提醒,高血压患者在控制好血压的同时,也应关注心率,以降低猝死、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风险。

根据多部指南和共识的指导意见,我国高血压患者在静息心率大于80次/分时,即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至<140/90mmHg,心率需长期稳定在60—80次/分。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有计划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耐力。饮食上,除了控盐、戒烟、限酒以外,心率较快的高血压患者还要尽量避免咖啡和浓茶这类会让交感神经兴奋的饮食。必要时可以启动药物治疗控制心率,将心率稳定在60—80次/分。

“三高共管”保护心肾

高血压与糖尿病、高血脂这“三高”互相影响,使患者受到1+1+1大于3的健康损害,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治疗负担。数据显示,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将增加3~4倍,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可增加6倍,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近8倍。

王继光教授表示,高血压患者需树立“三高共管”的理念,按照医嘱及时进行长期规范治疗,不可随意减药、停药,对于各项指标要进行综合管理。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也要综合考虑疗效、器官保护、安全性和依从性等因素,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健康生活。

李航教授强调,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最主要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尽可能缓慢地进展到终末期。在这个过程中,心肾共管,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同时从源头上共同管控“三高”。

用个形象的比喻,高血压防治就像行车上路,需要遵守“交通标志”指示:除了关注血压“限高”多少,还需要关注心率是否“超速”,更要积极配合,进行定期“保养与检查”,以防止三高共存或合并心血管及肾脏疾病带来的“行车风险”。早筛早诊,方能更好地控制疾病风险;长期综合管理,方能实现良好的预后。 凌溯 图 IC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