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网购宠物需擦亮眼睛 看漫画普及科学新知识 上海少代会首设“代表通道” “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难在哪?
第4版:上海新闻 2024-05-27

“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难在哪?

隐性挤占休息形式多,“顽疾”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攻克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出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最近三年里,教育部曾多次对克扣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做出过政策性约束,效果并不理想。“屡禁不止”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作祟?学生想在课间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放飞”几分钟,又难在哪里?

说是“课间十分钟”,其实除去两分钟预备铃,真正供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只有八分钟。而这八分钟往往还要打上许多折扣。在很多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即便任课教师不拖堂,班主任也会在课间限制学生走动。除了上厕所,一般不允许孩子走出教室,更别说到操场上活动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怕学生闯祸。“现在有个不正常的现象,一旦学生在校内发生一丁点伤害事故,哪怕是走路磕了脚,从舆论到相关的处理机制,几乎都是站在学生背后,教师身后基本空无一人,没有人为他们的权益撑腰。”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健教授说,长此以往,教师当然就会变得极其“保守”,课间不放孩子出教室,最多落下个“比较死板”的名声,万一出点啥事则是要背负“缺乏防范意识”“安全管理不到位”的责任。

王健说,市中心一所名牌小学的校长经常讲一件事,而且每学年新生入学时都会对家长讲同一个案例。有一天,一个外国小朋友与本地同学打架,结果擦破了脑袋。校长、老师立即把孩子送去医院,并通知家长、上报区教育局,还通知了法务人员,准备随时应对家长的投诉。没想到只一会儿工夫,那位外国家长就把孩子送回了学校,一点没有要追究的意思。家长说:“小孩子打打闹闹是件很正常的事,头打破了,缝了几针,又不影响学习,当然要让他回归集体,以后注意就是了,哪有不打架的小孩子啊?”校长听后震惊不已,也感慨万分。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是,不要说小学生,就是高中生能真正在课间“动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拖堂、不让学生自由走出教室,“课间十分钟”还存在被各种形式隐性挤占的新情况。

■课后抄PPT 有的教师上课时一张接一张地播放课件,学生既要听讲还要思考,既要理解还要运用,根本没有时间去详细记录课件上的内容。于是,有的教师就让学生用课间时间摘抄PPT上的重点内容。

■提早进入“准教学”时间 在一些初三、高三毕业班较常见,有学生反映,任课教师都十分认真,喜欢争分夺秒,预备铃还没打就进教室了,不是发试卷就是预先布置相关习题。如果有同学此时恰好不在教室,等到正式上课时就会手忙脚乱。

■“走班”转场耗时间 在保留行政班的同时,很多高中生每节课是按高考科目进入相关学科教室。其他年级的数学、英语等主课如果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同学们也需要在课间忙着转场。课前要收拾好教材、文具,课后再要回到行政班,有的还要在不同的楼层来回跑。难怪有同学说“时间都花在路上了”。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指导地方和中小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这说明,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在政策层面已经完全没有障碍,但到了基层却轻而易举地被无视。王健表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攻克这个“顽疾”。老师的管理理念、家长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能出现伤害的抗风险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连课间几分钟都怕这怕那,“温室”里怎么可能培养出坚毅的孩子?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