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针尖上的科学”走向世界
第t29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针尖上的科学”走向世界

岳阳医院致力针麻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原创技术

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教授

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部分委员合影

团队荣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

针刺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和焦虑

上海邮政大楼3楼东侧的玻璃窗上还留着75年前的弹孔

镇痛,是历代以来针灸的重要作用之一。

在唐代薛用弱的笔记小说《集异记》里,就有政治家兼医家狄仁杰,用类似针刺麻醉的方法,为患儿取鼻部肿瘤的记录。

从1958年开始,上海等地医疗单位率先开展研究,用针刺麻醉配合西医手术。

作为现代中医药学的重要创新之一,针刺麻醉不仅开辟了外科麻醉的新途径,也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更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针刺麻醉,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从上海的手术室启航

在针刺麻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开创先河期、快速推进期、沉淀冰冻期和传承创新期四个阶段,它无疑是中医传承创新、中西医结合并重发展的典范。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一位年轻住院医师尹惠珠在为扁桃体病人手术时,凭术后止痛的经验,尝试在病人双侧合谷穴分别进行针刺。在没有注入任何麻醉药的情况下,尹惠珠顺利地对病人的扁桃体进行切开、分离和摘除,整个过程中,病人并没有感到明显疼痛与不适。

到1959年年底,全国12种公开的医学杂志上,就发表了近30篇关于针刺麻醉的文章。当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交流针刺麻醉的临床经验。会议对针刺麻醉这项技术表示肯定,指出:“在各种手术中,应用针法进行麻醉,是针灸疗法的新进展。”

1960年,在上海第一结核病院胸外科主任裘德懋教授的带领下,联合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汤颂延和麻醉医师,开展了首例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针刺麻醉可以应用到大型手术当中。后来,全上海将针刺麻醉拓展到颅脑肿瘤切除、全喉切除、脾胃次全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剖腹产和子宫次全切除等手术中。

时间来到1972年4月,上海仁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一山教授,联合麻醉科孙大金教授、针灸科秦亮甫教授等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将针刺麻醉技术和适用病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76年4月9日,中国邮政部发行了一套《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全套邮票共4枚,3枚都是针灸和中医领域的重大成就,其中第一枚就是《针刺麻醉》。

据统计,从1958年第一例针刺麻醉辅助下扁桃体摘除手术开始,截至1979年底,全国采用这种清醒状态下“单纯针刺麻醉”方法进行的外科手术总量达到200万例,涉及手术种类90余种,针刺麻醉历经了“开创先河”和“快速推进”期。

可见,作为现代中医药学的重要创新之一,针刺麻醉不仅开辟了外科麻醉的新途径,也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然而,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它不具备肌肉松弛作用,无法达到100%的镇痛、镇静效果,加之对针刺麻醉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手术适应证的把握不精确、有悖于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要求等。此外,针刺麻醉技术劳务收费低廉,诸多因素影响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的功效受到质疑,在大部分医院逐渐式微,从“辉煌时刻”进入了“沉淀冰冻期”。

重新“捡”回中国原创技术

在上海,有一个团队,一群人,从未停止对针刺麻醉的探索研究,把这项濒临失传的中国原创技术重新“捡”回,并发扬光大。全国针刺麻醉临床领军人物、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正是这支团队的领路人。

在全国针刺麻醉发展停滞时,周嘉教授带领团队自2001年起在传承前辈针刺麻醉技术的基础上,从最难的心脏手术入手,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逐一攻克技术难点,将既往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团队对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完善发展,让针刺麻醉走回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期”。

2005年,周嘉主刀顺利完成的一例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被BBC全程拍摄并全球报道,让中国沉寂了20多年的针刺麻醉技术再次被世界认识和关注。

2010年起,周嘉领衔的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又将新技术运用到胸腔镜肺手术中。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肺手术中,无气管插管的现代针刺麻醉与常规气静全麻的临床结果同期比较,显著减少了70%左右的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了大剂量麻药对人体的副反应,减少了术后疼痛的发生和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天数,加快了术后康复,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团队的临床研究先后获两项国家“973计划”资助,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和关注,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

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加强,团队发现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2012年起,针刺麻醉技术从术中扩展至术后镇痛,使镇痛泵的用药量减少80%。2014年起,扩展运用到颅脑、腹部和盆腔、肛肠、四肢等部位的手术。针刺麻醉的效应辐射从手术中扩展至整个围术期,建立“基于针刺麻醉的术后加速康复”(ERAS)治疗模式。

20余年来,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始终致力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推广及科普工作。团队制定的临床应用规范和手术指南,建立起的“基于针刺麻醉的术后加速康复”治疗模式,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了有效推广,针麻技术由“上海标准”发展为“全国标准”。至今,数万例各类针刺麻醉手术在临床开展,上海成为全国针麻临床实践的排头兵,岳阳医院也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针刺麻醉临床基地,每年的针刺麻醉手术近万例。

从发源地再出发

由于针刺具有和现代麻醉相同的镇静、镇痛、稳定内环境、脏器保护等作用,因此它可以作为现代麻醉的一种替代方式和有益补充。临床中,针刺麻醉更适用于麻醉药过敏或不耐受大量麻醉药及气管插管困难的手术患者,能减少大量麻醉药对人体的损害,促进术后康复。另外,在如战争、灾难等缺少麻药的特定情况下,针刺麻醉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我国针刺麻醉以机理研究为主,临床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在周嘉教授等专家的积极推动下,组建了由基础研究人员、临床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针刺麻醉临床团队,加强了针刺麻醉临床循证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018年至今,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在围绕针刺镇痛、免疫调控和脏器保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团队成员还以讲好现代针刺麻醉故事为己任,举办了千余场的科普讲座、义诊咨询和健康沙龙,惠及群众数十万人。团队还奔赴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毛里求斯等地普及和推广现代针刺麻醉,马来西亚及泰国卫生部曾派团队专程来沪学习。周嘉教授也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突出贡献(个人)二等奖、首届上海健康科普品牌、上海健康科普杰出人物等荣誉。

“针刺麻醉在解决现有医学难题、造福患者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可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新路径,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在2022年召开的现代针刺麻醉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如是评价。

作为中国针灸学会最早成立的分会,针刺麻醉分会于1986年在上海成立。当时正处于全国针刺麻醉工作停滞之际,但老一辈“针麻人”从未放弃对针刺麻醉事业的坚持和研究。去年8月,周嘉教授当选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打破传统组织框架,由之前的委员全国均匀分布,向组建各省级针刺麻醉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模式转变。委员中除针灸专业外,还涵盖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人员,是中国针灸学会中非针灸专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分会。

今年,周嘉教授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谈及未来发展,周嘉表示,将在各省市组建针刺麻醉学科临床团队、建设针刺麻醉“种子”医院,将聚焦针刺麻醉的效应机制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与方案优化,进行有组织的临床研究,联合各省级“种子”医院,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规模的针刺麻醉临床循证研究,合力推进现代针刺麻醉技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高质量推动针刺麻醉学科发展。

上海是针刺麻醉的发源地,如今,针刺麻醉将从这里再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