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社区
第t25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社区

“多姿多彩 其乐融融”,杨浦区殷行街道有一个“56号邮筒”朋友圈

“家在殷行 石榴花开”项目启动仪式

“56号邮筒”倾听各族群众心声做大朋友圈

上海邮政大楼3楼东侧的玻璃窗上还留着75年前的弹孔

杨浦区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殷行街道是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调研全市民生工作的首站。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殷行街道都曾是上海最大的住宅区。多年来,街道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打造“家在上海 殷你而行”民族工作品牌,培育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持续推进“多姿多彩、其乐融融”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建设,荣获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在这个7.98平方公里的民生大居里,来自五湖四海、34个民族的20万群众就像紧紧拥抱的石榴籽,和谐相处,亲如一家。不仅这些生活工作在殷行的各民族群众深深感受到“家在上海 殷你而行”,还通过一个鲜红的“56号邮筒”和它的“朋友圈”,让远在边陲的各民族群众也知道了殷行,知道了杨浦,知道了一段56个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佳话。

“56号邮筒”是一簇凝聚“民”心的火星

殷行“56号邮筒”的诞生,源于一条整整坚持了20年的24小时服务专线和三本泛黄的笔记本——20余年前,殷行街道的回族群众锁立英担任了社区民族工作联络组大组长后,主动公开家庭电话,24小时服务各民族群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大家的开心事、烦心事,有许多人因为“锁大姐热线”爱上了殷行,爱上了杨浦,爱上了上海。

“锁大姐热线”是殷行街道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缩影,也是殷行各民族群众互相关心亲如一家的缩影。2018年锁立英因身体原因离开岗位,倾听各民族群众心声的殷行街道“56号邮筒”便应运而生,凝聚“民”心的事业越做越大。

“56号邮筒”设立不久就收到一封求助信——一位来沪民族群众初来乍到,想开餐饮店,却苦于不了解政策。街道知悉后,第一时间给予证照办理、安全生产等面对面服务,帮助来沪民族群众顺利创业。后来,这位写信人便成了“56号邮筒”的第一个好朋友,在他听说这个特殊邮筒的来龙去脉后,更是成为了这个邮筒新的“收件人”。如今,他已成长为街道民族分会志愿者,让曾经帮助自己的“56号邮筒”去倾听更多人的急难愁盼,成为新时代凝聚“民”心的一簇火星。

从前车马慢,路遥星亦辞。这些年,“56号邮筒”的好朋友却越来越多,它以朴实的情感交流方式,成为了56个民族传递心声、联谊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此基础上,殷行街道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族团结之家、家门口服务站等融入式阵地,民族团结坊、“殷”爱“同”行石榴屋等特色站点,加速打造“1+4+N”服务矩阵,纵深拓展“56号邮筒”的服务范围,为来沪各民族群众提供务工经商、就医就学、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实现各民族群众交流有去处、诉求有说处、困难有帮处。

心的交融,令多姿多彩的殷行更加其乐融融。一个曾因语言不通与城管人员着急争执的新疆小伙,跟着街道的统战干部一字一句学会了普通话,不仅在街道安排的白城路店面安心经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顾客无缝切换“语言频道”,还在讲述基层治理经验案例的社区舞台上本色出演,用自己的故事讲述民族一家亲故事。

“56号邮筒”是一团激活社区的火焰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56号邮筒”凝聚“民”心,聚拢星火,成为了一团激活社区基层治理活力的火焰。

2023年,殷行街道在上海率先制定《街道民族工作(2023—2025)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四横三纵七在”民族工作推进方案。以“聚在殷行、乐在殷行、学在殷行、爱在殷行”四个横向维度,构建各民族群众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杨浦聚集着大批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在关爱、引领“三新群体”的过程中,殷行街道创建了上海首个“骑手友好社区”。最近,“56号邮筒”多了一批风驰电掣的新朋友——殷行为各民族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港湾,吸纳各民族骑手等成为基层治理兼职网格员,参与“随手拍”“随手宣”等服务。回族群众冶进龙还在自己的牛肉拉面店开辟“三新”户外工作者爱心角,推出外卖小哥爱心拉面,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街角名片。同时,畲族兰英姿、布依族覃巧利等优秀居委干部,也在社区创新治理中展现风采,民族“达人”陆涛带领“三红”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参与创全巩卫、美丽家园等社区治理工作,深受各民族群众的赞誉,让大家从来上海打拼的“客人”变成了在上海安居乐业的“主人翁”。

如今,仅开办餐饮企业的各民族群众已有30余位,他们让殷行的烟火经济更加“榴”光溢彩,也带动了更多各民族群众的就业创业。最近,“56号邮筒”就收到了一封令人振奋的来信——苗族王婷婷说,街道就像娘家人一样陪伴她成长,如今企业每年营收达2500万元,她要反哺社区,开设社区睦邻长者食堂服务老邻居们,并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带领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殷行,其乐融融,我们的明天,更有奔头!”

“56号邮筒”是一把辐射光热的火炬

殷行街道以“街校、班居、学生”共建为抓手,深化与每年都会招收新疆学生的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结对共建。

“笑脸见证成长”拍摄入学照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街校合作安排摄影师上门,为学生拍了证件照,又拍了生活照,孩子们开心极了。街道还深化社校合作,不仅陪孩子们一起过春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参与包粽子、猜灯谜、舞狮等民俗、听国学等传统文化活动;还创设青亲善邻爱心驿站、小巷总理体验驿站等平台,开展“回家过年”“共爱家园”等活动,先后组织百余名各族学生参访社区微花园、楼道微更新项目,开展社区平安巡逻、共治协商大课堂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生活求学的上海杨浦。通过“街校、班居、学生”的共建,孩子们在殷行有了“爸爸妈妈”、有了“兄弟姐妹”,每逢学生回乡探亲,他们就像“56号邮筒”的小信使,与家人分享上海求学的幸福生活,也把最真实的杨浦、最可爱的上海告诉父老乡亲。

殷行街道还以红色文化为旗帜,强化思想引领。依托殷行特有资源,建成“牢记殷殷嘱托 践行初心使命”主题展陈馆,原汁原味讲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调研殷行的温暖瞬间,组织一万余名各民族群众开展实景教学。同时,在主干街区、社区广场等打造多个宣传长廊和文化墙。创新VR线上教学,累计已举办各类活动80余场,惠及1.2万人次,让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感知、能参与、可获得。

以璀璨文化为媒,共促心灵契合。殷行发挥长三角戏曲节、春联文化节、共青森林公园体育嘉年华等区域文化优势,用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阵地,引入区文化馆优势资源,建立“石榴花开”艺术驿站,组建了以支疆回沪各民族群众为主的“红石榴艺术团”,每年持续开展民族文化秀、传统节日民俗展等活动40余场,不断促进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56号邮筒”的深情厚谊还跨越山海,像一把照亮前路的火炬,把光热辐射到了更远的地方。

最近,一封来自远方的信让“56号邮筒”格外激动:“纳帕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殷行街道派出的援滇干部给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吹来了一阵新鲜的风——沪滇合作项目‘纳达小院’精品野奢民宿成为标杆,8间客房在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营收就达到12万元。目前,4个精品野奢民宿项目正在建设,还联合复旦大学制定香格里拉市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引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计划打造高原全域观光文旅项目……越来越多各民族群众看到了致富的方向。”

是啊,生活在殷行的各民族群众紧紧相抱,殷行与祖国各地的各民族群众更是亲密如鲜红的石榴籽。街道汇聚辖区资源力量,把“56号邮筒”的“朋友圈”做大做强,每年组织赴西藏拉孜、云南永胜、香格里拉等开展结对,进行智力帮扶、人才帮扶、项目帮扶,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各民族群众,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民族团结——这是“56号邮筒”的初心与使命。

如今,“56号邮筒”的“朋友圈”不断壮大,“家在上海 殷你而行”民族工作品牌已成为殷行街道的一张亮丽名片。从一簇星火,到一团火焰、一把火炬,殷行将把“56号邮筒”的精神不断发扬,指引全街道上下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努力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共同体,持续打造“多姿多彩、其乐融融”的美丽殷行,让象征各民族团结友好的石榴花在殷行越开越红火。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