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肺癌围手术期治疗降低复发转移率 “心”系血管,“脉”向健康 “限高”需双管齐下 更要关注心肾指标
第11版:康健园 2024-05-27

“心”系血管,“脉”向健康

扫码看短视频

一提及血管疾病,大家会觉得很陌生,其实,血管疾病很常见,有些就在你我身边,比如下肢浅静脉曲张。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危害不容小觑。

日前,在“心”系血管,“脉”向健康——社区科普活动现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陆清声主任指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的外周血管疾病常常被大家忽视,直到造成严重后果才令患者追悔莫及。外周血管疾病是指除心脏、大脑以外,其他部位的病变。据统计,我国有超过450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而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已成为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血管疾病。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外周血管疾病带来的健康风险与疾病负担也日益沉重。因此,要格外注重对老年群体的疾病科普,从而实现积极预防、早筛早诊,降低发病率与严重程度,有效提高生命健康质量。

根据病变发生位置,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可分为外周动脉疾病、外周静脉疾病等。

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PAD)广义上定义为除心脑血管以外的动脉疾病,包括发生在颈动脉、四肢动脉、内脏动脉等的疾病;而狭义上定义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下肢动脉疾病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ASO以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吸烟、高血脂、糖尿病人群。中国目前约有4530万人遭受着下肢动脉疾病带来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显示,所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年全因死亡率为10%—15%,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全因死亡率为30%,而出现溃疡、坏疽的重症患者5年全因死亡率高达70%,重症患者1年的截肢率高达30%。

人体血液从心脏流到大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通路就是两条颈动脉。颈动脉疾病(CAD)正是颈动脉变窄或阻塞时发生的疾病,而动脉中的斑块移动到大脑,就可能引起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每年有150万—170万新发卒中。而研究显示,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等颈动脉疾病造成了大约30%的缺血性卒中。一般来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以及长期吸烟者患颈动脉疾病的风险更高。

总的来说,PAD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而不积极的治疗,可能延误病情,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也降低后续治疗的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经过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没有达到满意效果的患者,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来改善供血。如果患者条件符合,则首选腔内治疗,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裸支架/药物支架植入、斑块切除术、药物球囊、用药溶栓治疗或血栓切除。

外周静脉疾病

常见的外周静脉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静脉曲张等。

严格来说,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许多不同病变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以小腿浅静脉曲张最多见,多发于大隐静脉。早期、中期下肢浅静脉曲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后期会使部分患者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国内文献报道,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成年人患病率为10%,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接近,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一般治疗主要采用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外部加压,部分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交通支静脉结扎术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危险的肺动脉栓塞。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对于急性近端DVT,通常需要溶栓治疗。其中,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以快速缓解相关症状。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主要是采用旋转涡轮或流体动力学的原理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临床资料证实PMT安全、有效,与CDT联合使用能够减少溶栓药物剂量、缩短住院时间。虞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