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连环画《黎明前的战斗》部分手稿首次亮相 “重游”红色地标  回眸烽火岁月 强军铸魂  同心筑梦 体验“红色露天博物馆” 漫天“摩斯密码雨”中“影舞融合”
第3版:要闻 2024-05-27

漫天“摩斯密码雨”中“影舞融合”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今晚举行“致敬场”观摩

作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中“文艺影视”板块唯一一部市级重点电影项目,今晚,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行“致敬场”观摩。

这部影片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出品,改编自上海歌舞团的原创同名舞剧,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任总导演,崔轶任导演、总制片人。上海歌舞团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该团原班青年舞蹈演员倾情出演。

“无声胜有声”

“滴滴滴”的电波声似有若无地回荡在城市上空,隐蔽战线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王佳俊饰演的李侠满脸坚定,朱洁静饰演的兰芬身着家常旗袍,场景是上海人最熟悉的石库门弄堂,夹杂着自行车铃声和叫卖声的烟火日常,但此时此刻,这里却是他们的战场。

从拍摄花絮来看,全片保留了舞剧“无声胜有声”的特性,戏剧冲突和剧情推进通过场景的巧妙切换来达成,震撼人心的经典舞段被镜头放大,既能从肢体语言中感受演员强烈的情感,也能从他们的微表情中读懂那些“难言的离别”。

伴随着节奏紧张的音乐声,电闪雷鸣的雨幕里,英雄眼中闪耀的信念之光令人难忘。每个人都在“刀锋”上舞蹈,旗袍裙摆轻轻摇曳,打戏激烈却又不失舞蹈的艺术性,呈现出战争与爱情、唯美与惊心,漫天“摩斯密码雨”的创造性画面,更凸显视听效果。

穿插“实”与“虚”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舞台经典IP创新转换的一次尝试,利用电影手法为“打破”舞台表演的“第四面墙”创造了丰富的叙事脉络。新技术、新方式被运用在文艺创作中,舞蹈的动人魅力和情节的惊心动魄有机融合,使电影极具观赏力。

作品还取景车墩影视基地,进驻LED虚拟摄影棚,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实景、排练厅环境等,将故事穿插于“实”与“虚”之间,创新地加以铺陈,同时,全面应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伸缩炮、LED虚拟摄影等技术。总导演郑大圣认为:“没有任何形式感抵得过真实现场的震撼力。”

从舞剧到电影,领衔主演王佳俊对表演层面的转换感到惊喜。他用“造梦”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电影带我们‘穿越’到某个时代某个场景,你走过那条街,就感觉自己是那个戏中人了。”朱洁静则对电影的“真”深有感触:“从舞剧到电影有一个很微妙的跨越,我们在舞台上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表演,但到了片场,这种真切就特别‘落地’,比如摘菜、织毛衣等细节。有了这次电影表演的经验,我再回到舞台,一定能比之前的状态更好。”

重回银幕

《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秉承着“光荣之城”的红色文化基因,被广为传播。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同名舞剧,以突破性的编导创意和优秀的表现力,开拓了舞剧创新表达,演出了数百场,“圈粉”一大波年轻观众。作品先后获得第15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

今晚,根据舞剧改编的舞剧电影又将亮相,从银幕到舞台,再回到银幕,并且今后还将在舞台持续呈现,“电波”的故事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用不息的生命力记录、传播、弘扬着一段铭刻历史的英雄赞歌。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