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鏖战月浦 从血战之地到宜居家园
第t10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从血战之地到宜居家园

老战士施沛祥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讲述过去的故事

老战士葛友来回忆当年战事。自己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照片依然摆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

老永安公司绮云阁,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升起处

“手榴弹拉了弦,塞进枪眼”

月浦,位于宝山的西北。75年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是进入吴淞、宝山的唯一门户,地形易守难攻。解放军欲钳击吴淞,切断国民党军重兵扼守的海上退路,就必先攻占月浦。

然而这小小的月浦却是碉堡林立,子母堡群密布。据记载,月浦镇当年共有321座碉堡和数十公里长的深壕。当时战斗异常激烈且艰难,正与这些钢筋水泥的碉堡有关。

“敌人修筑了很多碉堡群,一个母堡附近有四五个子堡,堡与堡之间有堑壕相连接。”曾在宝山作战过的93岁老战士施沛祥说,这些碉堡一般露出地面不超过1.5米,隐蔽性很强。不仅如此,碉堡外还有壕沟、陷阱,有竹签、鹿砦、铁丝网等防御工事,异常难打。

93岁老战士葛友来同样对碉堡群记忆深刻。“很多碉堡建在靠近交通要道的地方,枪眼就对着交通要道。”葛友来说,大部分枪眼和地面平齐,又铺上草皮作伪装,很难分辨出来。

施沛祥回忆说,起初部队对敌人的碉堡和防御工事不了解,一个连打一个碉堡群,目标太大,伤亡严重。很快他们改变了打法,组织最多一个排,甚至一个班,集中力量清除碉堡。“绕开敌人的枪眼,爬到碉堡上面,把手榴弹拉了弦,从枪眼里塞进去。”面对巨大的危险,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记者在宝山实地探访到几处碉堡遗迹。其中两个是分别位于宝杨路和蕰藻浜旁的母堡,其体量之大令人震惊。母堡是由四个圆柱体建筑拼合成的三层混凝土碉堡,组合形似梅花,一二层为母堡堡体,三层为瞭望塔。从外观看,枪眼布设密集。记者细数,两层共有17个枪眼,每个圆柱体拼合的位置更是都有3个并排的枪眼,这意味着机枪对外射击几乎没有死角,可想而知当年要打下如此巨大的母堡有多艰难。记者从半地下的通道走入碉堡,内部空间也相当大。据施沛祥回忆,母堡可容纳一个排,甚至一个连的兵力。

面对如此凶悍的碉堡群,人民解放军展现出顽强战斗力。敌军多次反扑,出动飞机、坦克、军舰集中炮火轰击,月浦成为一片废墟,而他们始终坚守阵地。“他抱着20斤重的炸药包,爬上敌坦克,为防止炸药包滚落,毅然用身体压住炸药包,炸毁坦克的同时,他壮烈牺牲,时年仅16岁……”上海解放纪念馆这段对赵福来烈士的介绍,让参观者感受到了月浦攻坚战之惨烈。

1949年5月23日,解放军一举攻占月浦东南高地,打开了通往吴淞口的大门,为上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宜居宜业新家园

红色基因永延续

曾经战火纷飞、碉堡密布的血战之地,如今已是祥和安宁、新房林立的宜居家园。

时光穿梭75年,月浦早已大变了模样。春末夏初好时节,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间,花随风舞,人随歌动……行走在月浦,总会在不经意间被街头转角的绿景花园所吸引。利用“边角料”打造的小小口袋公园不仅扮靓了街区,更点亮了人们的心情。就像宝莲湖景园周边三个小区的居民,他们闲暇时喜欢去家门口新建的口袋公园“月园”走走逛逛。这里曾是扰民多年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2022年,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听取居民意见,政府和企业通过党建平台共同出资,将这里改造成为新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变好了,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乡村振兴同样如火如荼。当乡村服务综合体、新农人礼堂、农家书屋等成为乡村标配,还打造出宝山花艺节等品牌活动,月浦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早已超乎想象。月狮村、聚源桥村、沈家桥村“三村联动”项目入选年度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带来的不仅是村貌的改变,更形成了不小的吸引力,也为乡村注入了人气。近两年,聚源桥村、月狮村先后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出一系列特色乡村游项目:趣乡村市集、花艺大赏、亲子酷玩、萌宠撒欢、秋日露营……来体验乡村趣游的人越来越多,周末停车场时常“一位难求”。

“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打下建设宝钢第一桩”,也打下了月浦“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儿。助力科创宝山北转型,硼矩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企业入驻叁9叁8科创产业园,国内首家氮化硼纳米管产线去年正式落户启动,未来将带动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75年过去,红色基因不断传承。每年清明节、上海解放纪念日,人们总会来到月浦攻坚战纪念碑前,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在聚源桥村,一个半埋于地下的碉堡遗迹被列为文物保护点,旁边还建起了红色文化展示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向更多人讲述月浦攻坚战的历程和月浦英烈的光荣事迹。

两位老战士现如今都生活居住在宝山。今年4月底,在家人的陪伴下,施沛祥从吴淞口邮轮码头出发,坐上大邮轮,开启了一段美好的邮轮之旅。“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这里坐船,体验真的非常棒。”眺望吴淞口,巨轮正远航。这片他曾和战友挥洒鲜血和汗水的热土,必将有更精彩的未来。

本报记者 李若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