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攻坚苏州河 从烽火两岸到魅力河滨
第t14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从烽火两岸到魅力河滨

山西路桥战斗

老战士朱新祥 本报记者 陈炅玮 摄

老永安公司绮云阁,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升起处

血战苏州河,保全大上海

当朱新祥回想起75年前解放上海的一幕幕往事,这位100岁的老兵情不自禁地直起身子、抬高嗓门。他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这么多场战斗,关于苏州河的激战他记忆犹新。

5月下旬,解放军开始在上海收紧包围圈。“当时除了高桥的敌人还在抵抗,其他基本逃到市区去了。就在这时接到命令,要我们20军迅速地由浦东过江向浦西进发。”据朱新祥回忆,那天是5月25日,“下着毛毛雨,天还蒙蒙亮”,渡过黄浦江后部队驻扎在南京东路到浙江路沿线。

就在当天早上七八时,朱新祥和死神擦肩而过。“我是59师的侦察员,其他人睡马路的时候我要到处找敌人。而在这过程中,埋伏在市区的国民党特务看到我的出现,就在背后开枪打我!”说时迟那时快,边上负责保护的便衣排排长李鸿从身后把朱新祥扑倒在地,这才让他躲过一劫。

这就是解放军在市区激战的缩影——随时都可能遇到敌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在朱新祥看来,市区的战斗中,突破敌军对于苏州河的封锁是作战最艰难,死伤最惨重的。

“为什么难?一是因为苏州河北岸多是仓库和银行,防御工事非常坚固,水泥厚。二是不能用重武器,司令员陈毅有过命令,要我们‘瓷器店里打老鼠’,保全一个完整的上海,任何部队不能破坏上海,尤其是市区!”他解释道,“重炮不能用、炸药不能用,打苏州河也是一样。只能靠智慧,怎么去穿插,怎么去迂回。”

朱新祥介绍了当时战友们想到的两个计策。“60师178团三连连长叫陶妙根,他是上海本地人,老早弄堂不是有叫‘老虎窗’的地方吗?他就带队爬上去,利用‘老虎窗’顶部作为掩体。我们就侦察敌人,看他们的弱点在哪里?射击点在哪里?这是一个战术。”

另一招奇策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那就是时任27军235团7连指导员迟浩田通过下水道智取西藏路桥对岸敌军的故事。彼时,20岁的迟浩田和两名战友沿下水道潜入苏州河,悄然泅渡,奇兵突袭,抓获国民党上校副师长,迫使其师部及三个营放下武器,创造了三个人不放一枪、制伏千余敌人的传奇。

朱新祥细数着苏州河上一座座的桥梁,回忆着攻打苏州河的片段,“从外白渡桥、河南路桥一路到西藏路桥,每座桥都发生过惨烈的战斗。攻,不是一次攻下的;冲,是一次次冲锋的。”

除了攻坚与地下工作,拿下市区也少不了政治攻势这一法宝。解放军27军军长聂凤智直接与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通了电话,劝他认清现实。最终,刘昌义同意停火,移交阵地。1949年5月26日凌晨,刘昌义率国民党第51军大部向指定的投诚地点移动,解放军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了上万人的受降仪式。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解放军成功地保护了苏州河两岸人民财产与城市建筑。

5月27日,解放军第27军在杨树浦受降最后一批国民党军残部。至此,上海全境解放!但是解放上海,不仅要军事胜利,更要妥善接管城市。怎样才能接管好上海?朱新祥说出了他的所见所闻。

“从5月1日到5月27日基本上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没有吃上一顿饱饭,老百姓做了东西给我们吃,也不能吃。不拿一样东西,门槛也不去跨。”朱新祥记得入城前部队就明确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不入民房”是最基本的一条。

他举例,想要解手,就找阴沟窨井;想要喝水,就找消防龙头,“哪怕风餐露宿也不要群众一顿饭、一碗水!”这样的作风打动了市民,“有老百姓说历史上从没有这样的部队——给什么都不吃,但态度特别好。”解放军凭借实际行动与优良作风,赢得了民心。

城市新空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陈毅市长讲话:“上海今天已成为人民的城市,屹立于世界上!”

75年过去了,曾爆发激战的苏州河两岸,天翻地覆,换了模样。如今的苏州河已经是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城市”理念展示地——

20世纪80年代,上海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经过三期整治,200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黄黑线”基本消失;

2002年以来市区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稳步改善;

2011年至2012年开展的苏州河鱼类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1种,数量较2004年调查的5种明显上升;

2017年12月发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第四期整治拉开帷幕。和前三期工程相比,“苏四期”整治范围大幅增加,西自江苏省界,东至黄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涉及上海12个区。

同时,苏州河两岸那些承载了历史记忆的老厂房也并未消失,正以文化地标和创意产业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园区内。其中,火柴厂、味精厂等工厂旧址得以系统保护,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等文化设施陆续建成,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民族工业的百年变迁。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河滨的贯通,造就了新的城市空间,沿河生长起丰富的市井生态和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在这里慢慢融合。

魅力苏河,有一份独有的宁静、松弛与自然,这里是一个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空间。 本报记者 董怡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