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忆“借被还毯”赞今朝喜乐 战士住进家,村民心定了
第t5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宝山区宝山十村的耄耋老人郭汉声

忆“借被还毯”赞今朝喜乐

郭汉声 郭剑烽 摄

>>>郭汉声

出生于1944年,现居住在宝山十村,华东师范大学毕业,退休前在宝钢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后到一家合资公司担任厂长。

他对宝山文化、历史等有浓厚兴趣,平时还会发短视频,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在上海这座现代与历史交织的城市里,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故事,每一位老上海人的记忆都是这座城市变迁的生动注脚。宝山区宝山十村的这位耄耋老人郭汉声,每每到楼下的碉堡和历史纪念碑附近散步,都会回忆起往昔,跟大家讲述起过去的故事。

旧日生活战火纷飞下藏坚韧

“那时的上海,是另一个世界。”郭老先生的话语缓慢而深沉,仿佛一瞬间拉开了时间的帷幕。

那时郭汉声还是个孩童,在他的记忆里,上海解放前的日子是灰色的,天空总是蒙着一层战争的阴霾。“1949年前,上海的物价飞涨,米面粮油都要凭票供应,普通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他说,每天清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排着长队的人们,只为换取一点点维持生计的粮食。

郭老先生回忆起,当时最让自己难忘的是夜晚响起的防空警报声。“每当警报响起,我们就得立刻躲进防空洞,外面炮火连天,我们在黑暗中紧紧相拥,战战兢兢。”

峥嵘岁月一条有故事的毯子

虽然心里紧张,但当时大家对解放军有着必胜的信念和无条件的信任。郭老先生还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宝林六村流传的故事——

1949年5月14日,解放上海战役激烈进行时,龚品生一家被困于月浦战场。敌军炮火无情,一枚榴弹击中其兄长龚弟郎。绝望之际,门外出现了解放军的身影。解放军战士不仅救助了龚弟郎,控制住了家中火势,还在紧急情况下征用了龚家的旧被子,并承诺第二天归还。次日,解放军如约而至,用一条新军用毯子替换被血渍污染的旧被,坚持履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展现了铁的纪律与对百姓的尊重。此举深深触动了龚父,他主动帮助解放军熟悉地形。

此后,龚品生常以“借被还毯”之事,向邻里传颂解放军的高尚品德。这条承载历史的军毯,在龚家传承了多年,成为家族记忆的见证。龚品生逝世后,其女龚宝珍继续保存此毯,即便多次搬家也未曾舍弃。最终,在宝林六村社区的帮助下,这条有着72年历史的军毯被捐赠给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宝贵物证。

转折时刻解放的曙光到来

随着解放的曙光越来越近,形势也越来越紧张。郭老先生说,解放前一天,国民党军队以要据守为由占据了郭老先生的家,将他们一家赶出门。后来,国民党见形势不妙,很快撤退。

谈到上海解放的那一天,郭老先生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解放军进城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混乱,反而井然有序。“他们纪律严明,对老百姓非常和气,还帮着我们恢复秩序,发放粮食。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上海都松了一口气。”

解放后的上海,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实质性改善。“学校重新开放,我有机会继续学业。街面上,店铺一家接一家地重新开张,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郭老先生感慨道,那是一个希望重生的年代,每个人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建设新上海的洪流中。

时代巨变生活有了诗和远方

随着访谈的深入,郭老先生分享了更多关于上海如何一步步从废墟中站起来,发展成如今国际化大都市的故事。“后来的几十年里,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他感叹,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遍地,从粮票布票到移动支付,上海的变化超乎想象。“我年轻时想都不敢想,自己会从一个普通的钢铁厂技术工人,成长为一厂之长。自己家里的房子换了3次,越住越宽敞。如今儿孙满堂,满满的幸福感。”他笑言,自己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保持着好奇和热情,平时还喜欢在视频号上发布自己拍的小视频。

他指着已被列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的碉堡告诉记者,这些碉堡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旨在抵御外侵和内部冲突中的军事攻击。如今这些作为历史遗迹,成了讲述过去故事的“活教材”。它们的存在鼓励着后人反思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本报记者 郭剑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