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雨绵绵雾蒙蒙 身心静好弹《幽兰》 人生新四喻 八旬父亲网购记 我的阿勒泰 蚕豆是“创”出来的
第10版:夜光杯 2024-05-27

蚕豆是“创”出来的

褚半农

蚕豆在上海方言中称“寒豆”。这名称的由来,地方旧志虽有记载,但或语焉不详,或“顾左右而言他”。如明崇祯《松江府志》卷之六“物产”称:“蚕豆,九月种,以蚕时熟,故名。一曰寒豆。”分明说的是“蚕豆”名之由来,“寒豆”只是跟着列个名。志书中的“九月”是农历记时,要换算成阳历,那是10月或11月初了。所以另有种说法是,蚕豆一般在收稻汛(10底11月初)下种,来年立夏前后采摘,因生长期主要在寒冷季节,故称“寒豆”。这有一定道理,同为豆科的豌豆,种植收摘时间都相近,方言名称也叫寒豆,只是因豆荚小而称小寒豆,或简称小寒。

在城市化之前,莘庄这边是粮棉种植区,但每个生产队都有少量的寒豆上市任务,年年有种植面积。种寒豆需要专门的农具——大(白读音dú)插刀,用它才可以在地上“创”出一个个深深的洞,那是为寒豆种子们准备的家。我在生产队里种寒豆时,年纪还小,只是身上束了只装有寒豆种的花袋,跟在大人(主要是妇女劳力)后头,她们用大插刀在地上“创”个洞后,我往洞里放两粒寒豆种(绝不可多放)就好了。所以,农村人从不说种蚕豆而称“创寒豆”。这个语境下的“创”字比用“种”字要更准确,是属于方言中的特色动词,而且凡是相同或类似的动作,都称“创”。如船停下来,河岸又没有树等可利用之物时,就用钻篙往河底生生“创”出个洞后插住,缆绳就可系在篙子上了。

蚕豆真正是一种粗种作物,表现在它们对以后要站立一生的土地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是泥土,能晒到太阳就行。土地也不需要翻耕,哪怕上面有杂草,都不需要处理,连锄一次地的要求也没有。而当豆苗从“洞”里冒出来,以后的日子里,其他作物如棉花,需要锄草、松土、施肥等管理措施,寒豆不需要,自然也更不需要喷洒农药。不需要施肥,还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靠的是根部有与其共生的“根瘤菌”。开年后,早已探出洞口,孵了一冬的寒豆苗,每一棵都顺着春风之力,长叶、拔节,越长越高,然后开花、生荚,等待采摘。寒豆花非常有特色,如从侧面看,一朵寒豆花就像一只小小鸟,无奈小嘴巴生死在植株上,翅膀展开只能作欲飞状,形似裙摆的花瓣上一黑色圆形斑特别醒目。剧作家将此提炼成“蚕豆开花黑良心”的唱词,经沪剧《庵堂相会》的传播成了方言俗语。

当地的大白寒豆是优良品种,完全在纯自然条件下生长,要到“五一”节前后才采摘。这些寒豆粒大,色绿,皮薄,性糯,一烧就酥,豆肉细腻像豆沙一样,分外好吃。但也有个缺点,早期采的寒豆,煮熟后可以连皮(方言叫豆壳)一起吃。当寒豆顶部那条眉状物(方言称“眼睛”,教科书称“种脐”)开始变黑时,豆壳也随着明显变老,就不好吃了。硬要吃下去也可,只是老渣渣的豆壳肯定会影响口味,所以每年吃了几次新寒豆后,就要出壳吃了。但我发现,今年的寒豆有点不一样,先是看到寒豆荚长的多,里面都是三粒头的,即三粒寒豆包裹在一个豆荚中,这同以前大都是两粒头的不一样,这可提高产量。还有就是“吃口”变了,开始时没在意,吃过两三次新寒豆后,在看到“种脐”黑色时,就想出壳吃了。也有偶然没有出壳的,无意中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壳”怎么没有那么老,表明可以继续连壳一起吃。真是“此壳非彼壳”,自此以后,我就这样吃下来了。度娘说,蚕豆皮(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健脑、促进骨骼发育等作用。对此无法验证,姑妄听之吧。在我,今年的最大体会,就是知道寒豆连壳吃的时间延长了,或许明年、后年也一样会延长,当然每年都这么延长那才好呢,这表明它是一个培育成熟了的品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