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松风煮茗 竹雨谈诗(书法) “不装”与“不作” 晃晃悠悠的似水年华 不悔今生 刘岚山的新民缘
第9版:夜光杯 2024-05-27

不悔今生

张广智

今天是上海解放纪念日,同时也是复旦大学校庆纪念日。前几天,我作了一首小诗:学步邯郸梦犹在,风雨同舟六十载。此行重走人生路,卿云相辉共徘徊。这诗记录了5月3日一次情景交融的纪念活动,此举也是我们献给母校119年华诞的心香之瓣。

是日,正值“五一”劳动节放假之时,复旦园里游人如织,一路欢声笑语,朝气蓬勃,长者们为何要“轧闹猛”呢?我们这拨老复旦,1959年进校,五年制本科,1964年毕业,至今已近60年了。乘北京老同学节假日南下沪上探亲访友,便开启了我们的“复旦历史系64届毕业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上午聚会上海图书馆,看往日活动录像,座谈。会议由徐爱珠主持,她以“64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贯连的历史命题开篇,牵引起与会者的话语。吾班诗人代表洪金魁朗读了外地同学的贺诗和自己新创作的二首七律诗,其声嘹亮激昂,与徐的淳美之音相联翩。临近结束,颜声毅发言道:“我们64届的同学们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毕业后无论从教、从研、从政,都写下了每个人生命履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回顾往昔,可以用‘不悔今生’四个字来归纳。”“不悔今生”,可为64届代言,也道出了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心声。

下午移步复旦,寻访当年我们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面包车沿着中环北行,望窗外,春日的阳光一路陪伴着我们,遽然心中响起了百年校庆时唱遍校园的歌:“复旦,我回来了,让你倾听我那无尽的牵挂。复旦,复旦,你是我永远的母爱,复旦复旦,你是我永远的家。”车从东校门进校,78级系友、知名文史作家读史老张(张国伟)和系上两位小友来迎。我特邀国伟当“导游”,他有满腹的校史轶事,满脑的趣闻故事,可以串成一部别样的复旦校史,有这样一位校史专家为我们讲解,幸矣。

我们在老教学楼(今为第一教学楼)前驻足。且把时空切换到59年秋,从三楼1239教室传来了宏音:“一个怪影(现译为‘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主义的怪影。”它穿越111年的时空隧道,在这座楼里飘荡,响彻东方……这个为历史系一年级学生新设的《马列主义基础课》,首篇就由袁缉辉先生执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深深地蕴藏在59级学子的心坎里。

雨丝风片,烟波楼宇。1947年建造的登辉堂(今相辉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我们念书时,登辉堂是全校政治和文化中心,尤其是后者,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登辉堂每周要放两次电影,这是我们这一辈难忘的共同记忆。拍合影后,王鹤鸣和我、林仁川回忆当年三人一起参加首次全国性考研。考试前夜,大雪纷飞,晨起偌大的校园,竟是一派北国风光,我们踏着三四寸厚的白雪,向设在考场的登辉堂迈步。考场甚冷,几盆炭火,根本无济于事,考生们埋头答题,哪还顾得上这些。这次考研全国统考,是一段多么刻骨铭心的的青春印记。

漫步校园寻旧迹,六号楼前芳草萋。读史老张说,这楼可不简单呀,留下了一届又一届的历史学子的足迹,现为任重书院的学生宿舍。一走进楼门,往左第一间,林仁川就像回到久别的家。他难抑激动:“我入学时就住在这个房间啊。而且,这间房与我同住的还有我三个高中同班同学。”在复旦历史系系史上,一个中学同一班级被我系录取4人,真是一则学林佳话。

夕阳西下,车子缓缓驶过正校门,大家向母校挥手告别。64届96位同学中,14人作为代表。时光荏苒,同窗五年,赋予我们的“复旦基因”;六十年走过的似水年华,铸就我们的“复旦精神”,永不消逝。重走当年在复旦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感慨万分,那一草一木似乎也在为59级点赞,那一砖一瓦亦为64届歌吟,正是:“不悔今生”情切切,春风常绿青春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