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珍惜这个难得的时代 上海社会的焕新发展 海派文化经得起大风大浪 75年 一座东方大城的历史性跃迁
第t15/t18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海派文化经得起大风大浪

徐锦江

>>>徐锦江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一个年轻人在地铁里遇到一位七月里仍穿着发皱宽大西装的老人,整个人好似空荡荡框在衣服里,衣料有一种带着年代感的庄重。老人问年轻人“大连路”哪里下,正巧同一站下车,年轻人说一起下,老人连连道谢后说:他18岁那年支边去了宁夏,已经61年没回上海了,这次再不回来,恐怕就回不来了。下车后,老人不知出站该怎么走,在闸机口停留着,对哪里刷卡困惑了一会儿后,终于融入来来往往的人流。

这是一则视频讲述的真实场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千古绝句,此刻回诵,仿佛近在眼前,令人百感交集。沧海茫茫,个人的命运在大时代中似乎微不足道,但视频映射的其实是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视频后的无数留言更是为这段无私奉献的大历史提供了注脚:

大伯去了合肥,葬在合肥,一生都带着一个印着上海厂名的搪瓷杯。

父母是援建甘肃兰州的工程技术员,为大西北水利建设奉献了一生。他们将滚滚黄河水引上皋兰山,如今绿树成荫、果树成林,成为当地旅游景点!父母怀着乡愁,永远长眠在他乡……

1958年,一批上海知识分子奔赴大西北建立中国核工业基地,成为那里的拓荒者,我父亲就是那一年离开上海的,后来被葬在大西北高高的山上,一直在眺望远方的故乡。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上海的工厂、专家、技工内迁全国,150万上海人从繁华大都市反向奔赴贫瘠地区。主编《上海通史》的熊月之先生写道:1956年以后,上海定位服务全国。在不同时代,上海以不同方式支援全国100多万技术人才。而要知道,根据权威统计:1957年上海的市区人口才609万,1976年降至552万。青藏高原、云贵边陲、敦煌古城、伊犁河畔,处处留下远行者的足迹。多少人响应国家号召,抛妻别子,献了青春献子孙,怀着乡愁,永远留在了他乡。

上海曾举办过一个医学院校“西迁之路”主题展,仅医疗系统从上海迁至偏远地区的有:1949年,上海东南医学院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建立安徽医科大学;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内迁武汉,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970年,上海市卫生学校整体内迁云南楚雄,成立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内迁宁夏,成立宁夏医科大学;上海闸北医院整体内迁淮北,与当地医院合并成立淮北市人民医院;上海市延安医院整体内迁昆明,成立昆明市延安医院。

一反“矮化”上海人,视频留言中充满了全国各地的点赞。视频作者称这些普通的上海人是新中国了不起的“逆行者”。

过往的上海史研究,多集中在本区域研究,对这一段海派文化随着上海人的流动,辐射到全国各地的大历史,却很少有详尽的历史记载和研究,但从这些留言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上海”,一个远在他乡的“奉献上海”。作为海派文化值得尊敬的重要面向,她昭示着一段不能忘却的海派文化传播史。从众多留言中还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外溢,不仅为各地的医疗教育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各种言传身教的细节,在当地人尤其是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播下了文明生活的种子。支边内迁者中有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有去世时当地封路送别的。

学者们探讨1949年后海派文化的去向,有延续与断裂、延续与改造、延续与发展等不同观点。看着这些让人五味杂陈的留言,我们似乎找到了些什么。在这些故事里,从一只搪瓷杯,一件带着年代感的西装,一片复苏的荒山和被拯救的生命,我们不仅看到了敬业、自律、文明、识大体、爱生活等传统海派文化基因在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延续和潜伏,哪怕是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更看到了海派文化在另一个时代浇注下滋长出的牺牲精神、理想情操和博大胸怀,哪怕略带着苦涩。

改革开放后,潜伏着的海派文化基因经过红色洗礼、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迅速以一种新的姿态浮出水面,蜕变为一种面朝大海、昂扬向上,追求卓越、走向世界的文化精神,成为上海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动力。这一时期,除了历史造就的“他乡的上海”,其实还有一个“异国的上海”,正是这些远涉重洋的上海人,还有上海籍的港澳台同胞所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从工业城市到多功能城市,从洋山深水港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创办自贸区,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小陆家嘴建筑群到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无不闪耀着海派文化的光芒。一位欧洲观察家认为上海的再度崛起有三个因素,一是强势政府(我认为“实干政府”更贴切些),二是国际资本,三是海派文化。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认为:回忆、认同和文化的延续让我们生活在一种“凝聚性结构”中,海派文化正是这样一种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凝聚性结构”。如果用多维度的视角来看1949—2024年的海派文化,将历史拉进持续向前的“当下”,我们就会在历史变迁的长时段和大格局下,对在不断积淀中动态发展的海派文化有全新的理解和评判。

岁月沧桑,砥砺出它的韧性,生活磨难,却使它更有腔调。海派文化经得起大风大浪,甚至惊涛骇浪。她命中有海,不仅是上海之海,更是海洋之海。

读报纸首页